智媒赋能 跨界融合——传媒系聚焦2025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方案论证会顺利召开
2025年3月25日,经济管理与传媒艺术学院传媒系召开2025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聚焦“AI技术赋能”与“学科跨界融合”两大核心议题,探索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新路径。会议由李文院长主持,邀请学界专家、企业负责人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围绕培养方案的战略升级展开深度研讨。
(图一)论证会现场
首先,王媛副教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情况向专家做了汇报,2025版方案是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行制定,从知识、能力、素养方面对培养方案的逻辑框架进行了基本梳理,并介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毕业要求。
(图二)王媛副教授汇报
论证会组长、陕西师范大学吴胜副教授指出,新方案可以增设“智能融媒体新闻”模块,整合AI新闻采编、虚拟主播实训、多平台分发等技能,构建全媒体传播能力矩阵。他特别提到:“智媒时代的主持人须具备‘技术共情力’,新方案可以通过增设表演课程,强化学生在未来虚拟场景中的情感表达。”
西安培华学院播音指导贾登银结合行业趋势提出:“AI语音合成、生成式内容创作工具已成为行业标配,建议增设《AIGC智能播报实战》课程,并引入实际的博物馆项目,提高学生的语音训练效率。”这一提议引发热议,现场专家一致认为,培养方案需打破传统技能边界,将“人机协作”纳入核心能力框架。
(图三)专家讨论
针对新媒体与多元平台的崛起,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王雪娇、张文挺两位副教授建议深化校企协同。王雪娇提出:“短视频创意策划、直播电商运营等课程应与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共建,并增设‘数字形象管理’模块,涵盖虚拟妆造、3D形象设计等内容,提升学生在新兴赛道的竞争力。张文挺则强调跨界知识融合:“学生需掌握基础编程与数据分析技能,未来才能驾驭智能演播厅等复合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提高应对新媒体挑战的能力。这一观点与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董灵光副处长的建议不谋而合,他提出:“创新需兼顾落地性,建议通过‘课程包+微认证’模式,灵活对接行业技术迭代需求。”
九一文化传媒人力行政总监朱贝贝从企业视角指出:“市场急需‘技术+艺术+商业’三维人才,建议开设《跨媒介叙事设计》《AI工具使用》等课程,并与企业联合开发‘抗压实训系统’,模拟高强度直播场景,锤炼学生心理韧性。
(图四) 九一文化传媒人力行政总监朱贝贝发言
李文院长总结时表示,新版方案将逐步构建“一生一策”成长路径,依托AI学习分析系统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课程组合,并打通“校园-企业-国际”三级实践平台。下一步计划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数字人孵化中心”,为学生提供虚拟主播实战项目,优秀作品可直接对接行业平台。“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既能驾驭传统播音的‘金话筒’,也能玩转虚拟世界的‘数字分身’。”李文说道。
(图五)李文院长总结发言
此次论证会标志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正式向“智媒驱动、跨界融合”转型。新版方案拟于2025年9月落地,通过技术赋能与生态重构,培育兼具人文底蕴、科技素养与跨界视野的复合型传播人才,为智能媒体时代的播音主持行业注入新动能。
(图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