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本质在于创新。作为一所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国际化大学,科大高新始终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子打造实践型的能力素养和多元化的发展平台,走出具有科大高新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2024【四更会客厅】,与科大高新5个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36位专业带头人,多位优秀青年教师共同探索“更实战、更智慧、更国际、更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省级大学科技园,逐梦学术、科研、产业相辅相成、学以致用的无限未来。
刘淑颖 英语教授、硕士生导师
英语专业学科带头人
陕西省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高校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美国专业教学委员会TESOL中国专家委员会西北地区委员、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外语教学》、《人文杂志》、《四川戏剧》、《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及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多次荣获省级特等奖和西部地区一等奖,以及国际澳门国际英语演讲大赛二等奖。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测试学
Q.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您认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刘淑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些核心目标共同构成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石,旨在培养出能够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有效地推动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
Q.基于这样的核心目标目前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开设有哪些专业?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分别是什么?
刘淑颖:目前,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目前开设的专业有学前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人文教育、英语。
学前教育专业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似乎只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但实际上学前教育专业对满足行业人才需求是具有多元化的优势的,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主要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保教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培养优势主要表现在学院通过引进学科专家、行业专家为学生进行双导师授课,提供专业前沿信息,把理论、技能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建设以行业标准指导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学院积极开展专业丰富的特色学生活动,强化学生专业能力,通过整合国际教育资源,进行多层次培养,给学生提供多样的见习实习机会,具备广阔的就业前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正是培养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学院坚持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教学实践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全球推进国际中文教学,同时为学生提供海外升学途径。在培养过程中坚持留学生、预科生和学历生一体化,通过“汉语桥”等线上、线下中外语言文化交流项目,践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将汉语基础知识讲授与对外汉语技能实践相结合。创新“互联网+技能”的培养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线上线下国际中文教学能力,最终实现海外全球高端就业和海内外升学。在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中文为基础,建立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平台,中文服务世界,提升中文的世界语言能力,培养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跨文化国际中文教育人才。
人文教育专业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人文教育领域,本专业主要培养未来开展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创新的新文科人才,并使用数字技术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培养优势秉持“新文科”发展战略,课程中融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打破专业壁垒,实现“文文交叉”和“文理交叉”,开展跨学科的学习与研究。
英语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能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种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学院主要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升学培养、就业优势,在国际升学方面,配备有本硕连读国际班,与英国、澳大利亚、泰国等知名院校校级合作,学生一站式读硕;在国内升学方面,有日新书院,实行导师制,举办考研导师高质量讲座,助力学生考研;在就业方面,举办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模拟联合国、英语演讲比赛、毕业论文TED大赛等,海外游学项目,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就业竞争力,多元化实践实习活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Q.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在您看来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是如何做的?
刘淑颖: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在于强调全球视野与国际思维的培育、强化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鼓励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以及注重学生家国情怀与国际责任感的培养。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通过举办国际化方面的讲座及培训;利用外教,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听说能力培养;开拓海外游学、海外实习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开拓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化能力的途径;鼓励教师海外读博,引领学生国际升学。
Q.“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学院是如何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学院有什么人文的特色活动?
刘淑颖: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学院主要做法包括:首先,在课程设计中,强调人文精神的融入。对于各专业,都尝试从人文视角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新解读和设计,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其次,通过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人文精神。再次,学院实行导师制,让导师在指导学生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导师通过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通过开展丰富的特色人文活动,例如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比赛、英语美文诵读大赛、英国肯特大学网络中文课堂、“汉语桥”线上团组“云游长安、对话西安”、“汉语桥”线下团组来华夏令营等,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Q.外语学习是培养“国际化人才”达成跨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环节,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在外语教学方面有什么独到的教学经验和做法?
刘淑颖: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外语教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外语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听说训练、注重文化教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做法,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Q.近几年,出国留学不再是学习经历的一种奢侈品,工薪家庭的学生也可以大胆走出国门去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魅力,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为学生搭建了哪些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助力学生开展跨文化交流?
刘淑颖:在国际化的今天,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为各专业的学生搭建了多个国际升学与交流的平台。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例,学院与多个国家的多所海外院校合作,为学生提供硕士、博士提升平台。例如泰国东南亚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马来校区)、英国桑德兰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等,除此之外,还有泰国、马来西亚多所合作院校,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多个国际游学项目,国际实习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助力学生开展跨文化交流,强化学生的就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