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的本质在于创新。作为一所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国际化大学,科大高新始终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子打造实践型的能力素养和多元化的发展平台,走出具有科大高新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2025【四更会客厅】,与科大高新5个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36位专业带头人,多位优秀青年教师共同探索“更实战、更智慧、更国际、更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省级大学科技园,逐梦学术、科研、产业相辅相成、学以致用的无限未来。


张璐宁,汉,中共党员,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研室副主任。
发表思政教育教学相关论文多篇,其中省级党刊《宁夏日报》理论文章1篇。编著教材4部,其中《形势与政策》教材担任副主编。主持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校级课题3项。荣获首届陕西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展示活动三等奖;荣获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首届教学能力竞赛二等奖;荣获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多次荣获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员工”荣誉称号。荣获2023-2024年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指导学生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校级奖项14项。2024年3月指导学生获得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长视频组全国二等奖。
在高等教育阶段,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成长为社会栋梁的关键时期,思政课程如同思想灯塔,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多元思潮冲击下坚守正确方向,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使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同时,思政课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为专业学习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方法,助力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在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的思政课堂上,有这样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师——张璐宁老师。她短发造型尽显干练,讲课时侃侃而谈,魅力十足。面对学生,她耐心细致,关怀备至;对待课堂,她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Q.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是什么?
张璐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多维度且具体的育人目标。我认为从思想塑造层面来讲,希望通过思政课程能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信息繁杂,学生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潮和观念,很容易陷入迷茫。通过思政课,要帮他们拨开迷雾,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明白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让他们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时在政治素养培养上,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只有了解了这些,他们才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在未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心系国家发展,积极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在道德品质塑造方面,思政课要让学生明白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引导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的人,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在家庭里做个好成员,在职业领域做个好从业者。从思维能力提升来说,思政课会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面对问题时,能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不盲目跟风,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样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难题都能冷静思考,找到解决办法。最终,我们希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图一)张老师为学生辅导实践作品
Q.在课程建设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如何反哺到教学和实践中去?
张璐宁: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在最初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几门核心课程;近几年,课程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相继又新增了《中共党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多门课程,构建了系统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思政课程开课顺序也历经多次调整,逐步理顺并更符合教学规律。
思政课程兼具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性等多个特点,这就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课堂,改革考核方式,充分体现了数字教育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或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例如,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观点。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学生课前观看相关教学视频,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难点。
同时,将课堂延伸到社会,通过社会实践、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文件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18年以来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试点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断取得长足发展,在2023年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开展实践教学,并在2024年开始以赛促教,通过举办教育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推动我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完善。
Q.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改革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分享,这些改革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果有何积极影响?
张璐宁:在实践教学环节深度融合数字化资源,我常常借助社交媒体(如微信)与互动工具(像弹幕、在线投票),增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性。这样可以使得以往相对沉闷的思政课堂变得趣味盎然,学生的参与热情被点燃,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这种互动形式打破了传统课堂严肃刻板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汲取知识。同时,通过智能化教学平台(例如微助教、超星)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打破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平台详细记录学生的每一次学习行为,依据大数据分析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建议,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可以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灵活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则可以依据个性化建议优化学习方法,获得更贴合自身的学习支持,学习效率大幅提升。不仅如此,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更为便捷,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在平台上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探讨问题,学习氛围愈发浓厚。
在增强学生认同感以及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数字化资源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借助多媒体展示、线上案例分析等方式,抽象的思政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对思政课程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同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迅速应用到实际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Q.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是否会融入各自专业的实践特色?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何帮助?
张璐宁: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会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教学,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毛中特》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微视频、微电影、手工艺作品、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红色文化研学活动等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圆满完成本学期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思政实践原创作品形式多样,例如围绕“长征精神”“党的故事”“红脉传承”“乡村振兴”“网络空间安全”等主题,用鲜活案例和生动语言传递思政课学习感悟,彰显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厚植爱国情怀,以青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精神。
(图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作品
(图三)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学生课堂作品
(图四)指导学生拍摄红色微电影作品
通过结合专业,将抽象的理论与熟悉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自身专业领域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增强对理论的认同感。而且通过跨学科融合和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Q.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您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进行了哪些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张璐宁: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具有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注重实践、依赖数字化工具等特点,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我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进行多方面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在教学方法的调整方面,增强互动性,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辩论赛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适应当代大学生喜欢表达自我的需求,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入案例教学,结合社会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应用价值。数字化教学,利用在线课程、慕课、微课、VR/AR技术等数字化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大学生对数字化工具接受度高,数字化教学能够提高学习灵活性和趣味性。通过情感共鸣和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的认同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线上聆听英雄事迹报告、组织学生参加H5互动红色文化互动游戏。
说到底,回归思政课程的初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就是要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四更教师专访




四更教师专访



